李洪興
2025年09月16日08:11 來源:人民網-人民日報222
點擊播報本文,約
發展征途上,參與力量源源生發,參與熱情持續高漲,參與方式不斷創新,無論個人還是國家,都能走得更快、更穩、更遠
“無窮的遠方,無數的人們,都和我有關。”魯迅先生這句話,常能引人共鳴。試問,與“我”何關?前不久,甘肅慶陽市鎮原縣孟壩中學落成了新的運動場,寫著“和我有關”的答案。
有踴躍捐贈。清華大學學生捐出的千余雙舊運動鞋,成為新運動場的“建材”。大學生的捐贈,化作點亮中學生運動夢想的星光,照亮青春奔跑的前路。
有巧妙設計。深藍、水青、柔粉相融合的“設計圖”,也出自清華學子之手,展示美、傳遞愛。運動場變為審美課堂,文化創意點燃體育魅力。
有公益支持。捐贈、選址、建設,甘肅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等公益機構全程參與。“變廢為寶”拓展了新場景,助學公益打開了新方式。
在新操場上奔跑、跳躍時,同學們或許也會琢磨:大學與中學、企業與公益、教育與環保,為何能巧妙相遇又彼此牽動?有人說得好,這是“可參與的綠色”。綠色,為發展繪就了底色﹔參與,為發展注入了力量。
運動場上的活力四射,與發展進程中的奔涌活力,有異曲同工之妙。年輕的學子,恰是推動未來發展的有生力量﹔發展的動力,更得益於從中學到大學、從校園到社會的接連蓄力。不由得想起一名英國記者的驚嘆。不久前在中國旅行的斯蒂芬·戴維斯,通過觀察交流得出結論,“這是一個充滿活力和創新精神的社會”。無數中國人是這片土地上的耕耘者,對“活力和創新”的理解更為真切。越是如此,越需進一步思考如何讓活力持續涌動。
發展的活力往往蘊藏在“可能性”之中。可能性預示著潛在趨勢,將其轉化為現實,活力會自然涌現。很多年前,西部地區的孩子很難想象自己能與北上廣的學生“同上一節課”。如今,隨著信息化發展、東西協作加強,優質教育資源跨越山海。這背后離不開教育強國戰略、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等一系列發展戰略的支撐。放大觀察視角不難發現,東西部各有發展所需,也各有自身優勢。正因為優勢可互補、協作空間大,不僅有了“西電東送”“東數西算”,也有了產業的梯度轉移、區域聯動的合理分工。這也為以構建新發展格局應對新變局、塑造新優勢、實現新突破,強了信心,增了底氣。
發展的路上,需要有人清障、有人鋪路、有人架橋。就像多方合作援建一個運動場,更多領域想要實現躍遷,同樣需要“集體作戰”。比如,當年為造出第三代戰斗機,“舉全國之力”組成“頂尖‘國家隊’”,攻克關鍵技術,實現飛機整體結構大件數字化制造“零的突破”。面對經貿寒意,需抱團取暖﹔面對“內卷式”競爭,需共建“競合式”生態﹔面對“牽一發而動全身”的改革,需注重協同發力、系統集成。力量生於團結、在於協作。發展征途上,參與力量源源生發,參與熱情持續高漲,參與方式不斷創新,無論個人還是國家,都能走得更快、更穩、更遠。
這讓人想起甘肅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發起人趙家和教授的“人生指南”——對國家民族有利,就是最好的投資。當人們心中有家國、胸中有大志,所為之事不分大小、所擔之責均負其重,奮進以赴之、實干以成之,每一份情懷都能得到充分釋放,“行勝於言”的意義即在於此。
最近,“贛超”持續贏得喝彩。比賽輸贏之外,城市與城市攜手,球迷與球迷互動,最能引燃激情。何止是體育場上的燃動,抓住有利時機、利用有利條件,“把各方面的干勁帶起來”,讓每個社會細胞都健康活躍,在前人從沒走過的道路上,我們正在超越自己、刷新成績。
《 人民日報 》( 2025年09月16日 05 版)
微信“掃一掃”添加“學習大國”